
張同訓同志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一步步把事業發展壯大起來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張同訓同志緊跟黨的改革開放步伐,棄農經商,前后四次創業。從起初拉架子車幫人運貨,每天披星戴月穿梭在鄉間小道上,到目前,張同訓同志創建并領導的濮陽縣訓達油脂有限公司已形成集房油脂、地產、餐飲、住宿于一體的大型企業。
致富不忘國家,發家不大家。多年來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就近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帶動周邊相關產業共同發展,年給種植、交通運輸、飼料加工、養殖等產業增加綜合經濟效益約3億元。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光彩事業,在面對別人要求或地方需要時,只要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他都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八公橋鎮地處濮陽縣苦水區,地下水礦化度高,不適于農田灌溉及人畜飲用。2002年張同訓同志投資40萬元為南關村及周邊村民打井飲水,解決了附近村民的日常飲水問題。至今,訓達公司外部還豎立一口水龍頭,供附近村民前來取水。
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社區建設,構建和諧社會,2012年6月28日,由訓達置業開發建設的八公橋中心社區奠基開工。八公橋鎮中心社區是濮陽縣率先啟動的15個新型農村社區之一,規劃整合19個行政村,占地2100畝,容納4500戶,20000人。社區景觀規劃形成“一心、三軸、多點”構成,一心:辦公區市民廣場。廣場由文化長廊、抗日主題雕塑公園、綜合服務中心、噴泉景觀區組合;三軸:以濮壩路和民興路為主軸,以辦公區南北景觀通廊為副軸;多點:位于各個功能區的景觀節點。社區服務設施有社區服務中心一所、文化站一所、敬老院一所、衛生院一所、中學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三所、超市、農貿市場、賓館、銀行、通訊、健身場所等。社區內還有兩縱兩橫的井字形商業街,是一個宜居、宜商的花園式社區。
多年來,張同訓同志先后為扶貧救災、抗洪搶險、筑路架橋、清挖河道、修建學校、扶貧濟困等各項事業捐款捐物550多萬元,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他的人和事在龍鄉大地廣為傳頌。
教育背景及工作經歷
1970年7月至1973年6月在濮陽縣農業第一高中讀書;
1973年6月至1983年6月在濮陽縣八公橋鎮南關村任 第三生產隊隊長并從事個體運輸;
1983年6月至1999年6月在濮陽縣八公橋鎮南關村任村長,從事糧油貿易;
1999.6至今在濮陽縣訓達油脂有限公司任董事長。
獲獎榮譽
2007年被評為濮陽市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8年被評為河南省農業產業化優秀企業家
2008年被評為濮陽市第一批優秀企業管理人才
2008年度被評為濮陽市節約標兵
2008年被授予2007年度農業產業化突出貢獻人物
2008年被授予濮陽市首屆優秀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2009年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9年被評為2008年度濮陽市優秀食品企業家
2009年被評為濮陽縣首屆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2009年被評為濮陽縣首屆優秀農村實用人才
2010年被評為濮陽市道德模范
2010年被評為河南省糧油行業改革創新優秀民營企業家
2011年被濮陽市名企名家委員會評為明星企業家
2011年被評為濮陽十大農村經濟發展帶頭人
2011年被評為濮陽縣第二屆突出貢獻人物
2012年被評為捐資助學先進個人
主要社會職務
濮陽市第六屆人大代表
濮陽市政協委員
河南省民營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濮陽市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
濮陽市食品工業協會會長
濮陽市企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
社會公益和光彩事業
2002年投資40萬元為南關村及周邊村民打井飲水
2004年至2005年為張揮公園及第二屆張氏墾親大會捐款捐物25萬元
2005年救助貧困學生捐資5000元
2006年為八公橋工業園區修路出資30萬元
2006年至2007年為濮陽縣慈善事業捐款11000元
2007年為白血病患者劉蓉蓉捐款3萬元,為農民征訂、印制致富信息8000元,為農民文體活動資助4000元
2007年為南關村整修下水道出資28000元
2008年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120650元,慈善捐款1000元,為戚城廟會、揮公園首屆游園活動捐款30萬元
2010年以來安排殘疾人、下崗工人30多人,累計發放工資180余萬元
2011年8月份資助八公橋鎮南關村貧困大學生張瑞娜15000元整,10月份企業直接幫扶南關村30000元整,用于清挖河道,為農民征訂、印制致富信息
2012年8月為鎮政府舉辦的“金秋助學”活動捐資10萬元
2000年至今為當地修渠挖河累計出資50多萬元
2002年至今供南關村及周邊村民飲水累計200多萬元